张兴明,1959年4月24日出生于重庆垫江。1976年12月入伍,先后任陆军38集团军334团修理连副连长、技术处修理股股长。1993年9月任第三军医大学教学保障处参谋,1999年8月任第三军医大学研究生管理大队一队队长。曾带领连队圆满完成1984年国庆阅兵保障任务,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2007年,我偕家人再次踏上北京的土地。来到天安门前,感觉是那样亲切和熟悉。我伫立在广场上,深情注视着天安门城楼,天安门庄严肃穆,一如当年。
我忍不住举起手,指向远方某处,向身旁的儿子激动地说:“当年爸爸就是站在那里,带领阅兵仪式装备技术保障抢救组工作,我亲眼见证,也亲身参与了中国大振国威的历史性一刻。”
1984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我作为修理连副连长,要保证阅兵仪式上的装甲车不出任何故障。最终,我带领连队战士圆满完成了任务,这成了我铭记终生的荣光。
武器装备是战士的利器、盔甲
1976年,年满17岁的我怀揣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申请入伍,成为一名通信连士兵。训练期间,我积极好学,认真踏实地完成每一项工作,表现优异。1980年,我收到了调派334团修理连的通知。
修理连涉及到装甲坦克、运输车辆、武器枪炮等各类设备的维修工作,在技术上对士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被推荐去修理连,说明了上级对我的信任。
在老百姓眼里,修理兵不像其他战士一样需要在烈日下操练至汗流浃背,干的是不用吃苦的轻松活。但实际上,这副沉甸甸的担子,让我们从来不敢懈怠。一旦身临战场,武器装备既是战士们的利器,也是他们的盔甲,出现任何纰漏,都会置他们于险境中。可以说,我们的工作直接关系着战士们的生命安危。
为了避免武器装备出状况,我们必须每天不厌其烦地对机械进行认真细心的维修检查,以确保它们能够正常运行使用。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不断精进自己的专业技术。
刚加入修理连时,我们被派往工厂学习。工厂每周都有一天假期,但近一年的学习时间里,我几乎没给自己放过假,所有休息时间都在看书学习。
我刚20岁出头,何尝不想利用休息时间尽情欣赏周边美景,品尝当地美食,但当下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我知道,集体的实操训练只能让我们掌握基础的维修技巧。想要做到随机应变,在遇到危急情况时探索出更新、更好的解决办法,必须要先夯实理论基础。
把压力化作动力
1984年,中断了24年的国庆阅兵仪式将重新举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装备最新、机械化程度最高的一次阅兵,有许多先进武器装备首次公开亮相。
这次阅兵仪式意义重大,受瞩目程度高,绝对不容许出半点差池。对于机械的后勤保障工作,必须挑选技术过硬、细致负责,且能够临危不惧、灵活应变的人来承担。
经过再三考量,上级决定将装甲机械方队的后勤保障工作交给我。此时,我已在修理连实打实干了整整4年,并当上了334团修理连副连长。
接到任务的那一刻,我既兴奋又紧张。年仅25岁,突然扛起这么重的担子,一时不免压力巨大,但我选择把压力化作动力。
7月,我们从河北来到北京一处机场的阅兵村进行集中训练。由于场地条件有限,我们只能住帐篷,每日躺在硬邦邦的地面上入眠。炎炎烈日下,四周没有树木作遮挡,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进行模拟训练。即便常常累到快要虚脱,也没有人抱怨过一句。
笨重的大型车辆远没有人灵活,任何一个小的事故都可能酝酿出大的灾祸。哪怕事前巨细无遗地对车辆进行了全面检查,也无法百分之百避免事故发生。单单是油的质量问题导致的油管堵塞、车辆熄火,都会对整个阅兵流程产生巨大影响。
我每天都要反复思考可能会出现的突发情况,并想好对策。例如装甲车在游行路上的不同位置发生熄火,附近牵引车驶至故障装甲车该走什么路线,以及到达指定位置后为反向拉动装甲车需转头的度数等,都要提前规划好。
不仅要有对策,还要够快速。为了控制抢救装甲车流程的时间,同一个位置、同一段距离,我们都会模拟练习无数遍。
这是我一生的荣光
一次次演练后,阅兵仪式终于要到来了。
1984年9月30日,晚上10点,我们各连队人员在天安门广场提前集合完毕。阅兵仪式将在12小时后正式开始,这12个小时,是留给我们最后的检查时间。我和修理连战友们悬着的心始终无法放下,我们甚至不敢多打个盹,一直在反复检查确认装甲机械。我在心里不断告诫自己:“不能失误。”
时间很快就过去,转眼天已经大亮。我站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与天安门广场之间临时搭建的抢救组指挥所里,等待着最后的“决战时刻”。
上午10点整,北京市长正式宣布:“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大会开始!”全场奏起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阅兵仪式开始了。
徒步方队迈着整齐划一、刚健有力的步伐向主席台走来,威武的军姿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战士的风采。他们喊声震天,足音铿锵有力,谱写出了一首不朽的战歌。他们是连绵的青山,永不动摇;他们是勇往直前的战船,在大海里乘风破浪。
“来了!来了!”18个徒步方队走过后,24个机械化部队方队进入人们的视野。我凝神屏气,紧紧盯着装甲车部队,心里默念:“不要出问题。”
地上,“金戈铁马”巨流滚滚,空中,“雄伟战鹰”展翅翱翔,全场响彻着轰鸣的马达声。在没有失误的情况下,阅兵分列式的气氛渐渐迈向了高潮。
最后亮相的是战略火箭方队,一辆辆巨型牵引车拖载着我国设计制造的战略导弹、运载火箭,接受大众检阅。它们的出现,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国防力量已经迈入了机械化、现代化的新台阶。在场每个人心中都涌起一股热流,城楼上、观礼台上、广场上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
10点58分,分列式结束。我一直紧绷的神经终于松了下来,心中随之泛起的是强烈的喜悦与感动。
这是一次振奋民族精神、鼓舞人民斗志、展示军威和国威的重大庆祝活动。在这50多分钟里,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受阅部队上,阅兵方阵战士与现代化武装设备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自信自强,而我们修理连作为幕后工作者,必须保障这场宏伟的阅兵式能够顺利完成。
最终,我们都做到了。不知不觉中,我眼里已泛起泪花。
我的青春是在军营里度过的,没有风花雪月的爱恋,也没有家人的温暖陪伴。但我有铁马钢车,有马达的轰鸣声。将宝贵的青春献给国家,我从不后悔。
作者 张兴明口述 曾馨乐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