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武陵山绵延千里,起伏跌宕,蜿蜒横亘于湘、鄂、川、黔四省边境。在武陵山余脉仙女山与铜矿山的交汇处,有一片纵横20多华里的平川——革命老区涪陵罗云坝。
90年前,在这片平和宁静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并诞生了四川省历史上最早的人民军队——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以下简称“二路红军游击队”)。
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纪念碑
罗云坝上响春雷
20世纪初,中华大地兵连祸结,狼烟四起。罗云坝,这片崇山峻岭中的乡村,此时也饱受痛苦和灾难。由于军阀和土豪劣绅的剥削压迫,罗云坝百姓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
为了寻求翻身解放的道路,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罗云坝一批富有革命进取精神的青年纷纷外出求学。钟善辅,就是其中一位。
1926年春天,钟善辅从成都回到家乡,利用休假的机会,在罗云坝雨台山办起了夜校。他向当地百姓介绍苏联十月革命,讲授马列主义的真理,号召乡亲们摆脱阶级压迫的枷锁,建立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理想社会。
钟善辅的讲解,唤起了罗云百姓的觉醒,一大批进步青年纷纷团聚在他周围。他先后吸收尹觐阳、李焕堂、刘伏洋等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建立起涪陵农村第一个党支部——中共罗云支部。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罗云新场、老场、干龙坝等地的农民协会和妇女协会迅速建立,人民群众革命热情高涨。
刘伏洋
赵启民
李鸣珂
钟善辅
为扩大规模和影响,罗云党支部还在罗云坝建立了罗云乡农民协会。在罗云乡农会成立大会上,数百名农会会员高举镰刀、斧头和小三角旗举行盛大游行。他们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打倒土豪劣绅”等口号,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要求减租减息,反抗剥削和压迫。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就此兴起。
然而,革命火种刚刚燃起,一场狂暴的血雨腥风扑面而来。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导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各地反动军阀开始了对革命志士的血腥镇压。
四川也不例外。在白色恐怖笼罩下,为保存革命实力,上级党组织要求罗云党支部转入地下活动。
罗云坝有烧香敬土地菩萨的风俗,于是,党支部秘密决定:以“土地会”代替农民协会开展地下活动。在罗云党支部的领导下,“土地会”在罗云坝迅速发展,并很快扩大到附近的干龙、龙驹、焦石、山窝、烂坝子、包鸾、湛普等10多个乡镇,会员发展到400多人,掌握枪支60多条。
1928年春,连续两个多月的春旱让四川饿殍遍地、民不聊生。此时,中共四川省委号召各地党组织领导和组织春荒暴动。根据中共涪陵县委指示,罗云党支部利用军阀杨森与郭汝栋“下川东之战”的机会,在当年春夏之交举行“土地会”暴动。
6月17日,天刚蒙蒙亮,罗云坝周围牛来寺、琴台寺的钟声急促地敲响,牛角号吹出的“呜呜”声在空中久久回荡。参加暴动的队伍手持长枪、短枪、大刀、长矛从四面八方杀向罗云乡团正办事处和土豪劣绅的巢穴。这次暴动,处决了土豪劣绅20多个,攻占了罗云乡团正办事处,缴获各类枪支30多条。
“土地会”暴动,震撼了整个川东地区,杨森撤掉了罗云乡团正的职务。经过党组织的统战运作,1929年2月,尹觐阳担任罗云乡团正一职。
尹觐阳上任后,撤换了团正办事处原班人马,将李焕堂、刘伏洋、赵克伦等安排到民团任职。从此,罗云地方政权掌握在罗云党支部手中。党支部掌权后,一方面发展党员,培养革命积极分子;一方面以办民团维护治安的名义,组建了一支300多人枪的农民赤卫队。这支队伍,为在罗云建立二路红军游击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路红军游击队成立
当罗云坝革命形势如火如荼开展之时,中共涪陵县委也在积极开展国民党驻涪部队的兵运工作。
当时,驻防涪陵的是国民党第20军军长郭汝栋。在20军第1师第1团,我党建立了秘密党组织,发展了一些中下级军官和士兵加入共产党。1930年春,国民党第20军奉蒋介石之命,将出川进攻中央红军。此时,郭汝栋的部队已有半年没发军饷,官兵怨气冲天,都不愿出川。中共涪陵特委抓住这一时机,立即决定:以20军1团3营为中心,利用士兵不愿出川的情绪,鼓动兵变起义。
3月19日凌晨,两艘木船装载51名士兵,悄无声息地驶离涪陵城无祀坛码头,向下游的清溪场开去。这51人是举行兵变起义的两个排的士兵,由共产党员赵启民率领。他们经清溪场步行到达罗云坝,受到了罗云党支部和罗云百姓的热情接待。
4月初,共产党员李鸣珂赶到罗云,向特委传达了中共四川省委指示:以罗云赤卫队为基础,51名起义士兵为骨干,迅速组建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同时,建立二路红军游击队前敌委员会和红军游击队赤卫队。二路红军由李鸣珂任总指挥,赵启民任前敌委员会总指挥,苟良歌任前敌委员会书记兼党代表;赤卫队由尹觐阳任总司令,李焕堂、刘伏洋任副总司令。
4月7日,二路红军游击队在涪陵、丰都交界地铜矿山鸡石尖宣告成立。在党的领导下,红军游击队转战于涪陵、武隆、彭水、丰都、石柱、忠县等近10个县、30余个乡镇,开展了土地革命斗争,开辟建立了1.6万平方公里的游击区和革命根据地。但因不断遭到反动派重兵“围剿”,部队面临弹药殆尽的严峻形势。他们决定,撤离丰都、武隆,前往忠县、石柱,再经利川直抵武汉。
勇士血洒鱼池坝
1930年4月底,二路红军游击队来到丰(都)石(柱)边境,在中共三根树党支部领导的农民赤卫队密切配合下,攻下了要塞栗子寨。他们以此为依托,打土豪劣绅,宣传土地革命政策,创建了太坪坝、坝周坝、黎地坪、回龙场等地的苏维埃红色政权。
7月中旬,二路红军游击队执行中共四川省委贯彻中央“饮马长江、会师武汉”的指示,决定放弃丰都、石柱边区根据地。李鸣珂、苟良歌奉命赴四川省委汇报工作,部队由王岳生任总指挥,继续率队沿方斗山向鄂西东进。
7月18日,王岳生率二路红军游击队300多人从黎地坪出发,经湖海场、大柏树、大歇、干柏4个乡镇,于7月22日下午抵达石柱鱼池坝。当晚,部队将3个中队分别宿营于六门垭口下的宝店、白垭、河坝几家大院中。
二路红军游击队血战鱼池坝遗址——六门垭
石柱鱼池坝位于方斗山脉上段,是“川盐销楚”古道的必经之地。鱼池场镇更是商贾云集,生意兴隆。当红军游击队抵达鱼池坝时,鱼池乡公所官员和团防队已闻风而逃,深受军阀和反动政府反动宣传的群众纷纷逃往附近深山密林躲藏,留下的老弱病残也关门闭户,避而远之。
二路红军游击队宿营后,第二天便分组到山上喊话,并书写“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红军和贫苦农民是一家”“打倒军阀团阀”等标语,还向被找回来的群众宣传红军的政治主张。红军在驻地做到了缸满院净,不拿一针一线,在集镇上不进商铺,使群众消除了顾虑,不再躲避他们。红军还在鱼池街上召开客商参加的群众会议,熊若飞等宣传队员还自编自演节目进行宣传,当地群众认识到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便自发为红军送粮、送菜、送草,军民关系逐渐融洽。
7月23日,当地群众控诉鱼池坝民团团首汪珩之和地主毛大成盘剥百姓、欺压良善,要求红军为他们做主。红军派出小分队,在群众的指引下抓获了汪珩之和毛大成,并于当日下午召开群众大会,枪毙了罪恶累累的汪珩之,将毛大成的家财全部没收,并当众烧毁从毛大成家中搜出的契约、债券,这一举动深得群众拥护。
躲逃到桅杆坝家中的鱼池团防大队长冉正果,火速派人给军阀陈兰亭部驻石柱的万伦团及黄水、石家、双河、悦来等地团防,通报二路红军游击队进驻鱼池坝的消息,请求速派力量联合“围剿”二路红军游击队。
7月24日凌晨,军阀和团防联合武装1000余人,包围了二路红军游击队驻地。谙熟地形的冉正果率团防大队趁着晨雾,悄悄摸上了六门垭山口,由枪手汪珍沛等人开枪杀害了站岗的哨兵。随着枪响,反动武装的轻、重武器齐向二路红军驻地疯狂射击。激烈的枪炮声和吼叫声,惊醒了正在沉睡的游击队战士,他们迅速起来应战。由于敌军有备而来,抢先占据了有利地形,且人多势众,武器精良,很快将游击队驻地分割包抄。
天大亮时,敌军的包围圈越缩越小,而红军游击队的弹药越来越少。王岳生面对全军覆灭的严重局面,迅速将党、团员组成“敢死队”,率队朝敌军薄弱部位冲杀过去。最终杀开一条血路,冲出了重重包围。
此次突围战,红军游击队有200余名指战员壮烈牺牲或失散。王岳生率余下100余人突出重围后,迅速撤离到方斗山大垭口,在当地群众的带领下,安全转移至干柏乡茶店休整。此时,到省委汇报工作的苟良歌赶到这里,传达了中共四川省委解散四川工农红军第二路游击队的指示。经动员后,一部分战士自行返回原籍隐蔽,一部分由王岳生带领到蒲家场解散。解散后,部分干部前往忠县黄钦坝,参加四川工农红军第三路游击队。
二路红军游击队从建立到解散,虽然历时仅5个多月,但驰骋涪陵、武隆、彭水、丰都、石柱五县,配合地下党和地方武装,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势力。游击队指战员在石柱的战斗以其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激励了当地人民群众,点燃了川东地区工农武装的星星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