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多年前,一位在重庆联合中学读书的万州热血青年,在21岁时背着行囊前往北平求学,从此踏上了革命道路。他就是备受人们崇敬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务活动家林铁。
林铁早年远离家乡,去世也已30多年。为缅怀他的历史功绩,我怀着崇敬之心拜谒其出生地,走访乡亲及知情人士,并从历史资料中披沙沥金,整理成文。
姓名更改之谜
林铁这个姓名,富有深意。但却并非本名,他的本名叫刘树德。“刘树德”为何成为“林铁”?何时所改?翻遍林铁的传记、年谱及相关纪念文章,却找不到半点蛛丝马迹。
林铁1904年出生于四川省万县孙家乡(今重庆市万州区孙家镇)的一个乡绅家庭,幼年时就读于万县后山龙门书院。书院的教书先生刘成年是林铁的叔叔,无论在书院还是在家里,林铁都能得到严格教育。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老师和同学赞其作文“清新老练,别具一格”。
林铁13岁考上万县中学校(今万州第一中学),读书期间,开始追求进步。出于对军阀统治和帝国主义的痛恨,他在15岁时就勇敢走上街头,参加了反对日轮进入万县码头的斗争。后转入重庆联合中学就读,深受教员萧楚女及应邀到校演讲的恽代英的影响,积极投身反帝爱国的学生运动。
1925年,林铁来到北平,先后在中国大学、中俄大学和法政大学读书,阅读了不少马列主义书籍。1926年,林铁参加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的“三一八”请愿游行,李大钊、赵世炎、陈乔年等参加和领导了这次爱国行动。游行示威遭到段祺瑞执政府的疯狂镇压,造成“三一八”惨案,游行群众死亡47人,包括李大钊在内的200余人受伤。这一事件更加激起林铁对旧军阀统治的强烈憎恨。同年11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春,林铁受党组织派遣,赴巴黎大学统计学院学习,曾任中共留法委员会书记。1932年1月转到莫斯科列宁学院学习,因同王明的宗派主义进行坚决斗争,被下放到乌拉尔附近的一个矿厂劳动。1933年秋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任该校中国支部书记。在校期间,他受到了严格的军事训练,还系统学习了马列主义关于武装斗争的理论和苏共相关经验。
1935年冬,因国内革命斗争需要,林铁奉调回国,立即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为了解林铁更改姓名的原委,2023年初夏,我来到林铁故乡寻访。一村民指着林铁故居繁茂的柏树林告诉我,林铁在出国前曾回过一趟家,他对家人讲,改这个姓名是有讲究的,“林”就是怀恋这里的山林,“特”(万州方言“铁”与“特”同音)指从事的是特殊工作。我后来查史料,才知他的确曾用名“林特”,后又改为“林铁”,或许是表明中国共产党“职业革命家”这个工作不仅特殊,更需要钢铁般的意志,又或许是昭示自己革命到底的决心。其改名的时间,大致可以推断为“参加革命后至出国前”,即1925年至1928年间。
战斗在晋察冀
林铁回国后,担任东北军第53军中共工委书记,主要任务是做东北军的统战工作。林铁的斗争艺术和军事指挥才能,让张学良等东北军官兵对共产党人刮目相看,从而成功策反该军部分官兵加入八路军抗日,并遵照中共中央指示,要求部队停止北上,留在由弓仲韬发展多年、党的群众基础非常好的冀中地区,联合当地游击队组建冀中抗日根据地。
弓仲韬1923年4月由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受派遣回原籍河北省安平县台城村传播马列主义,建立和发展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弓仲韬的三个堂妹弓诚、弓蕴武和弓彤轩都跟随他加入党组织,走上了革命道路。林铁通过弓仲韬认识了弓彤轩,两人在对敌斗争中渐生情愫,最终结为革命伴侣。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林铁任河北省委委员、军事部长,参与领导组织冀东武装暴动。为了培养武装暴动的军事骨干力量,省委决定由林铁负责在天津举办军事训练班。每期培训,林铁都亲力亲为、倾囊相授。培训班一共办了5期,共培训了200多名学员。
1938年6月,林铁调至晋察冀边区北岳区党委工作。在此期间,他培养了大批干部,积极组织群众参军参战,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在日军的“大扫荡”中,林铁领导对敌斗争,粉碎了日伪军的多次合围,建设和巩固了北岳根据地。
1944年秋,中共中央决定恢复冀中区党委,林铁调任区党委书记兼冀中军区政委。他与军区司令员杨成武放手发动群众,及时推广经验,创造性地运用地道战、地雷战、水上游击战等多种方法和战术,开创平原游击战争的新局面。他精心组织了1945年的春季攻势和夏季攻势,发动5次战役、530多场大小战斗,沉重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促进了冀中根据地的发展。
解放战争打响后,林铁在冀中地区与国民党开展斗争,解放了冯口、泊镇等一大批军事重镇。1948年,七纵建立,林铁担任纵队政治委员,同司令员孙毅一起率部歼灭了国民党河北精锐第1旅。辽沈战役后,他们又指挥七纵收复了保定。随后他又亲临一线,成功组织上百万民兵民工支援平津战役,为迎接中央渡过黄河、进入西柏坡并最终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力推“保命田”
林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任中共河北省委书记,主政河北17年。当时的河北,千疮百孔,百废待兴。林铁团结省委一班人,带领全省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力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他常常早出晚归,到乡间地头与老农亲切交谈。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林铁发现,解决老百姓的温饱是河北面临的首要问题,便将工作重心放在农村。
三年困难时期之后,为加快恢复生产,林铁于1962年5月主持制定了一系列鼓励社员发展副业生产和多种经营的政策措施。概括起来有十项,如自留地增加到占生产队耕地的10%;允许户养大牲畜;适当放宽家庭副业范围;允许农村手艺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或交款记工参加分配等。十条措施被人称之“十项小自由”,突破了“左”的禁锢,坚持了实事求是原则,符合河北实际,受到农民欢迎。对一些地区摆脱困境、渡过难关起到积极作用,对改革开放后河北省探索农村改革之路,具有启示性意义。
对于省内一些地区探索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做法,林铁也持积极态度,突出表现在他对张家口地区“三包”到组生产责任制试点工作的支持。1962年5月,张家口地委在给省委的报告中提出,在严重困难的地方可以实行“包产到组”,以调动社员积极性,迅速恢复生产。林铁看了报告后,指示张家口地委深入调查研究,按照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一些有效措施。经他同意,张家口地委第一书记胡开明以张家口地区代表身份,参加了7月30日在北戴河召开的华北局农业工作座谈会,并就推行“三包”到组生产责任制发言。林铁还让秘书把胡开明写给毛泽东的一封信和《关于推行“三包”到组的生产责任制的建议》转交中央办公厅呈送毛泽东。
彼时,公开支持“三包”到组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林铁毫不含糊,态度鲜明,在省内一次会议上提出“自留地再加一点,一户可以有一亩或一亩半自留地;小部分土地可以包产到户”。没多久,他再次语出惊人:“在很困难的地区,迅速明确‘保命田’,不要再拖。”
后来,万里主政安徽,看上了胡开明这个坚持真理的“硬骨头”。1978年7月,胡开明调任安徽省委常委、省革委会副主任,到任不久就提出借给农民“保命田”的意见。安徽省委常委会关于保命“借田”的精神下达后,在凤阳响起了中国改革的第一声春雷。
指挥千军万马战海河
1963年11月17日,林铁收到毛泽东的回信,信中说:“林铁同志:遵嘱写了几个字,不知是否可用?”这之前,林铁请求毛泽东为河北省抗洪抢险斗争展览会题词。
这年夏,海河流域暴发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河北受灾严重。12月13日,在河北省抗洪抢险斗争展览会上,观众看到了毛泽东为治理海河题写的振奋人心的口号“一定要根治海河”。
海河水系是河北省最大的水系,也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支流众多。作为河北“母亲河”的海河,哺育了两岸燕赵儿女,也给河北大地带来频繁严重的洪、涝、旱、碱灾害。林铁来自长江三峡腹地,对严重水患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有切身体会。他深刻认识到要发展河北的工农业生产,必须制服洪水,把毁坏千百万人民劳动成果的水害变为水利。通过大量调查研究、科学勘查和反复论证,他决心带领干部群众拼尽全力缚住这条“蛟龙”。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林铁以极大的胆识和钢铁般的意志,抓住治水不放。根据海河上宽下窄、入海不畅的扇形水系特点,他借鉴周恩来治理淮河的方针提出了上蓄、中疏、下排的科学配套方案。他在治水实践中确定了“以蓄为主,民办为主,小型为主”的方针和以小型为基础、中型为骨干、修建必要的大型工程的措施。林铁用短短几年就组织建成大型水库18座、中型水库21座和大量的小型水库,开挖了多条排水入海通道,初步控制住海河水系的洪水。
1963年11月12日,毛泽东视察天津,听取河北省委的汇报(此时河北省会已由保定移驻天津),对河北的发展状况很满意,为林铁主持兴修水利、治理海河旗开得胜而高兴。他激动而风趣地说:“我不做湖南人了,要做河北人。生在湖南,死在河北!”并说要把河北十大水库都走一走、看一看。
196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河北省成立根治海河指挥部。从那时起到1966年6月受到错误批判前,林铁组织领导了根治海河运动的第一场战役,即黑龙港工程。该工程从1965年冬开始,至1966年5月30日彻底竣工。这期间,林铁发扬善于发动群众的特长,动员广大民工参与工程建设。一时间,数十万燕赵儿女不计报酬和名利,奔赴远离故土的海河工地,涌现了许多妻送夫、母送子、父子兄弟同上海河的动人故事。
治理海河工程至1980年结束,持续了近20年。历史会永远铭记“一定要根治海河”这一伟大号召和海河治理这一宏伟工程,也会永远铭记重庆人林铁为之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一心为公的精神追求
林铁在河北工作期间的办公室很简陋,两间砖铺地面的平房,里屋是卧室,外屋是办公室,阴暗潮湿。上厕所要走出小院,雨天到外面的茅房如厕还得打着雨伞。如此艰苦的条件,他一住九年。作为省委主要领导,他决计把有限的财力用于恢复发展生产,从未提出为自己增建一间办公室或宿舍。
1957年2月,刘少奇视察保定,望着省委机关的平房愣住了,好久没有说话。“前面我表扬了你,现在我却要批评你。”刘少奇说:“你忘了自己。”林铁刚想说点什么,刘少奇又笑着说:“你们保持了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应该向你们学习。”
困难时期,河北省委省政府号召机关干部带头吃粗粮,实行定量配给。林铁严格按规定在食堂就餐,天天早晨啃玉米面窝窝头。有的干部不愿吃玉米面,就到街上买油炸果子,喝豆浆。林铁以身作则,带头落实省里规定。他常说:“要求一般干部、人民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他每次深入基层,不管是乡村还是厂矿或机关,都坚持按规定的标准交足伙食费。林铁每到一地检查指导工作,临走前都要问“饭钱交了没”,并嘱咐“一定要按规定交足”。
1959年11月,林铁到唐山市检查工作,临行前一位市领导托林铁秘书,给林铁带了箱陶瓷。林铁回到天津后发现了这个“秘密”,很严厉地问秘书:“从哪弄来的?为什么要人家的东西?这样的事你为什么不先告诉我?不行!不能这样办,必须退回或者照价付款。你一定要按我的话去办。今后像这样的事,你不能自作主张。凡是有人送东西,一律不收。这是一条纪律,必须严格遵守。”
1966年,林铁因为在农村搞“小自由”、刮“单干风”等所谓的修正主义错误,受到批判,蒙冤达10余年。但他始终相信党,相信群众,保持革命者的铮铮铁骨和乐观主义精神。1980年7月,林铁得到彻底平反,恢复名誉。林铁恢复工作后,曾担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央组织部顾问、中顾委委员。
1989年9月17日,85岁的林铁因病在北京辞世。老战友孙毅将军为他写的挽词“为人正直一生无愧,立党为公精神永存”,恰如其分地评价了林铁的一生。
2006年,万州区孙家镇修建了林铁故里纪念碑,以表达对这位劳苦功高、实干为民革命先辈的无限景仰和深情缅怀。
作者 陈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