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第一批、全市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的庆铃集团,在困境中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在发展中壮大自己。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庆铃。
2008年7月1日,国家开始强制实施国Ⅲ排放标准。当大多数汽车生产厂家还在为商用车低成本优势无以为继忧虑时,7月8日,五十铃新型中型商用车700P在庆铃公司下线!
庆铃至此实现了轻、中、重的全系列覆盖。更值得庆幸的是“众铃相争”的混乱局面最终结束——出席上市活动的日本五十铃亚太地区以及北美市场的负责人里见俊一表示,庆铃是五十铃在中国唯一的合作伙伴。
庆铃,借力改革开放,从一家濒临倒闭的地方小厂,破茧成蝶跻身我国汽车制造业翘楚,成为国际汽车业巨头战略扩张的优质合作伙伴。
困境中探索
20世纪60年代,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汽车供给严重不足,重庆市每年分配汽车数量不到10台。重庆市决定自己制造汽车缓解交通运输压力——87家企业协同作战,土法上马,生产仿解放牌“山城”牌汽车。
1970年3月25日,5台由解放牌车的发动机、“重庆客车”的驾驶室组合的“混血儿”山城牌汽车在庆铃前身重庆汽车制造厂诞生。
“漏水、漏油、漏气”“上坡刹车灵、下坡马力足”“除了喇叭不响,全身都响”……在艰难的岁月里,山城牌汽车为重庆汽车工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但因生产条件差、技术薄弱、管理落后等“先天缺陷”导致几度停产整顿和质量整改。到1980年,全国汽车企业出现销售困难、产品积压局面,重庆汽车制造厂也面临生存危机。
“走外联道路!”1980年9月,重庆汽车制造厂加入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然而因自身基础太差,连续3年亏损,1982年年末退出联营公司。后又加入解放汽车工业联营公司,厂领导带领17名管理干部赴一汽接受全方位管理培训,后来这18名管理干部成为推动工厂发展的中坚力量。但终因既无资金保障、又无技术力量、更无成本优势,老产品严重积压,企业再度陷入极度困难的境地。
从1969年到1984年,重庆汽车制造厂16年中9年亏损。到1984年底,工厂净资产2300万元,负债高达4300万元,人均负债3万多元。企业的出路在哪里?重汽人在困境中探索……
开放中牵手
1983年,重庆市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和计划单列城市。1985年,重汽人抓住机遇,以闲置厂房,设备、工装、夹具及现金总计81.375万元牵手国际汽车巨头日本五十铃。日方拿出8万美元(当时折合人民币27.125万元)注册成立中国第一批、重庆市第一家中外合资工业企业——庆铃汽车有限公司。
为迎接庆铃公司开业庆典,重汽人要装配第一批五十铃N系列630轻型车。当时日方技术人员尚未到位,技术资料又不齐全,厂领导偶然在两路口发现一辆五十铃原装车,为取得技术参数,派人追至西彭西南铝加工厂建设工地。车主深受感动,让技术人员用3个夜晚在歇车时测绘技术参数,后经7天7夜奋战,装配出第一台合格的五十铃轻型车。
“庆铃汽车从诞生起就是断奶的婴儿。”有关负责人说,当时这个项目未得到国家认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产品销售、生产物资等都没计划,国家也没给配额进口汽车零部件,一切只能靠自己去市场中寻找。
日方派驻技术指导、中方派遣人员学习,从散件组装的生产方式起步,庆铃汽车自力更生逐步实现了车架、车桥、车箱国产化;建成了焊接、涂装、总装三条生产线,改造出铸造工厂的雏形,主动下海创造自己的生存条件。
“庆铃能生存,赚的是沿海人的钱,发达地区的钱,开拓了国际国内市场。”庆铃人回顾改革开放带给庆铃的最大收获就是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彻底摒弃了“等、靠、要”的思想,在别人坐等计划经济的配额供给时,庆铃人已投身于市场,较早地树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庆铃速度”创奇迹
1994年,庆铃汽车改制为股份公司,并在香港发行H股。
为推介公司,厂领导曾半月内走访了6个国家和地区的12个城市,组织50余次巡回推介活动,近100名国际机构投资者来厂参观考察。在后来的国际配售中,200余家机构投资者公开认购4亿美元庆铃H股,超额近4倍 ; 香港市场投资者公开认购46亿港元,超额22.5倍。
从1995年到1998年,庆铃借助上市后的良好信誉和发展业绩,吸引日本五十铃公司及东京锻造等海外零部件企业,带资金、技术与庆铃组建铸造、锻造、车桥、塑料、座椅、模具等 7家子公司及一个技术中心;1996年,公司又发行五年期可转换债券1.1亿美元。
通过与外方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合作,庆铃实力不断壮大——建立健全了现代企业制度;开拓了新的融资渠道;完成了60多亿元的技改投资,构筑起国际先进水平的N、F系列轻、重型商用车和T系列皮卡车、U系列多功能车等四系列产品平台,实现从铸造、锻造、铸铝等三类毛坯到发动机、变速箱、车身等六大总成的国产化,掌握了高水平的冲、焊、涂等20多种汽车主要制造技术,企业在发展中壮大。
“庆铃公司改革的路子比较清楚!”1998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得知庆铃公司实行股份制改造后,拿到的钱没有乱花,而用来搞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强化内部管理时非常高兴。1992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亲自过问,轻型车发动机长期依赖进口的难题也得以攻克;庆铃汽车也拿到了国家正式“户口”。
历经改制、融资和技术改造,2007年,庆铃实现销售收入55亿元,人均劳动生产率为33.2万元/人;曾连续7年位居“重庆工业企业50强”首位。一位中国汽车问题专家说,庆铃以一个轻型车厂,靠滚动发展、市场融资,投产了国际重型车顶级产品,堪称中国汽车史上一个里程碑。
技术为核心
是什么让庆铃新产品频繁闪亮登场呢?
“核心是技术进步!”2008年,厂领导在重庆市两会上透露,是持续花大力气推进技术进步让企业走上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良性轨道。
过去很多企业的产品包分配、在国内卖,自己说好就好了。为向日本进口,庆铃苦练内功三年,把零件做好了发往日本一比较,除了价格便宜,质量和交货期都赶不上人家。产品一批批发过去,一批批打回来。
“把你的东西挑剔得死去活来,请不要烦躁。”五十铃一个董事坦言,要进入国际市场,不能关起门宣布达到什么标准,在人家挑剔下过关,才算是到位。
为此,庆铃汽车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加强对操作者、班组长、技术员、中层干部的锤炼;建立健全技术研发中心;坚持开展“质量爬坡”活动,以脱了几层皮、掉了几斤肉的拼搏精神,在技术开发、质量及管理、市场营销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培育出新的竞争力,尝到了接受“挑剔”的甜头!
国家Ⅲ排放法规的实施,让售价只有几万元的轻卡成本增加一万元。当其他卡车企业为降价还是涨价犹豫时,庆铃则考虑如何把价格降下去。因为走高端路线的庆铃汽车已达到国Ⅲ标准,无须再为升级增加成本。
“700P 的杀手锏就是性价比!”主管营销的庆铃副总说,为适应中国市场,在保证五十铃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在车辆使用地共同进行了本土适用性的二次开发。
面对市场竞争未雨绸缪,庆铃这不是第一次。21世纪初,中国高速公路建成16000公里。人们突然发现一个迷失的大市场——没有跑高速的国产重型卡车。报批、引进、竞争,这个过程起码要三四年,但庆铃早在4年前就引进F系列重型卡车,此时新产品正源源不断驶下生产线。
“这个行业节奏感强,等到后来才明白、才干出产品,就不要想赢了。”改革让庆铃追赶到国际先进技术,开放的市场让庆铃找到了“亮剑”的对手。
合作中自主
有分析认为,中国汽车工业存在“借力发展,受制于人”的“病症”。然而,庆铃汽车却拥有真正的自主权,完全是中方负责经营,在分配时有权力,这在合资企业中是比较罕见的。
“庆铃壮大了,会不会对五十铃构成竞争?”在实践中,庆铃找到了彼此的平衡点,“让他有利可图,我也有利可图。”五十铃自己向中国卖100台为100万美元;庆铃如果卖1000台,每台进口件采购只要用三分之一,五十铃也有300万美元可赚,这样大家都有利可图了,“一味强调国产化,不讲对方利益,人家就会另找地方做买卖”。
有一年,五十铃在香港突然宣布全部降价清仓。消息一出,内地客户觉得庆铃的车和香港的车没有差异了。庆铃提出抗议——香港降价,那么卖给庆铃的散件也得降,不然不合作。五十铃权衡半天,稳住了香港那头,保住了庆铃这块。
庆铃与五十铃合作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五十铃在中国不再“立山头”,不但总把最新的产品拿给庆铃,保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优势,还派出专家前来管技术、管质量,接受庆铃技术人员前去五十铃培训。
庆铃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励精图治,终于破茧成蝶。
作者:彭秀生